萬章曰:“士之不託諸侯,何也?”孟子曰:“不敢也。諸侯失國,而後託於諸侯,禮也;士之託於諸侯,非禮也。” 萬章曰:“君饋之粟,則受之乎?”曰:“受之。” “受之何義也?”曰:“君之於氓也,固週之。” 曰:“週之則受,賜之則不受,何也?”曰:“不敢也。” 曰:“敢問其不敢何也?”曰:“抱關擊柝者,皆有常職以食於上。無常職而賜於上者,以為不恭也。” 曰:“君饋之,則受之,不識可常繼乎?”曰:“繆公之於子思也,亟問,亟饋鼎肉。子思不悅。於卒也,摽使者出諸大門之外,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。曰:'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。'蓋自是台無饋也。悅賢不能舉,又不能養也,可謂悅賢乎?” 曰:“敢問國君欲養君子,如何斯可謂養矣?”曰:“以君命將之,再拜稽首而受。其後廩人繼粟,庖人繼肉,不以君命將之。子思以為鼎肉,使己僕僕爾亟拜也,非養君子之道也。堯之於舜也,使其子九男事之,二女女焉,百官牛羊倉廩備,以養舜於畎畝之中,後舉而加諸上位。故曰:“王公之尊賢者也。 萬章問:“讀書人不寄託於諸侯,這是為什麼呢?”; H% a9 Z4 H2 }% N/ @ d7 `2 g$ @
孟子說:“是不敢呀。諸侯失去了自己的國家,然後去寄託於其他諸侯,符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;讀書人寄託於諸侯,不符合社會行為規範。”
; y' d6 ?! p4 X$ w- ] 萬章說:“如果國君贈送糧食給他,他可以接受嗎?”
1 G' u! ?9 B& Y6 T1 q' M 孟子說:“可以接受。”$ A, g2 K( @: q! ^' x
萬章說:“接受饋贈是什麼行為方式呢?”
- e$ N* Q. b% Y$ L" z+ p( [6 A 孟子說:“國君對於流動的外來百姓,也是要周濟的。”* P8 o5 S% h j' ?
萬章說:“周濟則接受,賞賜則不接受,這是為什麼呢?”
# y' D5 O: r1 r' \. i" ?) f 孟子說:“不敢呀。”, g% l8 c1 C. ?; o
萬章說: “冒昧地請問為什麼不敢呢?”
* i0 o" q5 C! U% t5 q 孟子說:“守關打更的人都有固定職業並能從上面領取俸祿,沒有固定職業而接受國君的賞賜,是一種不恭敬的行為。”- X+ x7 p% N! K! ^. K1 [& ]
萬章說:“國君贈送,就接受,不知道能經常這樣嗎?”
0 r; A; g) s, r; G ? 孟子說:“魯繆公對於子思,多次派人慰問,多次贈送煮熟的肉。子思 此很不高興。最終,把派來的使者,趕出大門之外,向北面叩頭作揖而拒絕接受饋送,說:'至今才知道君主是把我孔伋當成狗馬來畜養。'就是從這時起使者不再來送東西了。很喜歡賢才但不舉薦任用,又不能用養賢的方法來對待,這能說是喜歡賢才嗎?” ~# S+ `$ G. Q) t5 y/ P% c) b
萬章說:“冒昧地請問國君想奉養君子,怎麼樣才算是養賢呢?”
2 h- D& w2 i+ R7 j8 f9 O, i 孟子說:“用國君的名義送來禮物,按理要兩次跪拜叩頭然後才能接受。以後管倉庫的人不斷送來糧食,管廚房的人不斷送來肉食,都不是用國君的名義。子思認為為了幾塊煮熟的肉食使自己辛苦地多次跪拜,這不是供養君子的辦法。堯對於舜,使自己的九個兒子侍奉舜,又把兩個女兒嫁給舜,百官、牛羊、倉庫等都齊備了,使舜在田野中接受供養,然後才提升他擔任很高的職位,所以說,王公之尊賢者是這樣的。 7 i3 m m3 e. v6 p: |4 ^0 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