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季子問公都子曰:“何以謂義內也?” 曰:“行吾敬,故謂之內也。” “鄉人長於伯兄一歲,則誰敬?”曰:“敬兄。” “酌則誰先?”曰:“先酌鄉人。” “所敬在此,所長在彼,果在外,非由內也。”公都子不能答,以告孟子。 孟子曰:“敬叔父乎?敬弟乎?彼將曰'敬叔父'。曰:'弟為屍,則誰敬?'彼將曰'敬弟。'子曰:'惡在其敬叔父也?'彼將曰:'在位故也。'子亦曰:'在位故也。庸敬在兄,斯須之敬在鄉人。'”季子聞之曰:“敬叔父則敬,敬弟則敬,果在外,非由內也。”公都子曰:“冬日則飲湯,夏日則飲水,然則飲食亦在外也?
( Q, r' n$ Y( z3 b! d, V! a) e) _ 孟季子問公都子說:“為什麼說行為方式是內在的呢?”
# z0 y6 \/ z$ l, S& [ 公都子說:“對人表達內心的敬意,所以說是內在的。”
4 w- S6 b( G5 }: H 孟季子問:“有一個鄉里的人比你兄長大一歲,該尊敬誰呢?”
# ~( N* M7 ]: z8 @7 \) v( { 公都子說:“尊敬兄長。”
) V$ a2 Q4 h7 q 孟季子問:“倒酒時先給誰斟呢?”
/ S- q% v$ J& s" h `, d8 k' o 公都子說:“先給鄉里人。”8 D5 ?8 e l7 ~ m
孟季子說:“你內心尊敬的是兄長,所表現出的卻是恭敬對待他人,可見行為方式是外在的,不是由內心發出的。”& c) Y% k/ t8 E/ _8 o4 T
公都子不能應答,便把這事告訴孟子。
% o. z2 b# ^5 Q# T0 a 孟子說:“應該尊敬叔父呢?還是尊敬弟弟呢?他會說:'尊敬叔父。'你說:'弟弟是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,那該尊敬誰呢?'他會說:'尊敬弟弟。'你就說:'為什麼又說要尊敬叔父呢?'他會說:'這是因為地位的緣故。'你就說:'是因為地位的緣故,需要尊敬兄長,但在不同的場合就該恭敬地對待他人。'”% m, Y+ w% ~* y T) Z* ]+ N) |7 q
孟季子聽了這些話後,說:“在這種情況下尊敬叔父,在那種情況下尊敬弟弟,這畢竟是外在情況決定的,並不是由內心發出的。”+ X2 E X! O" _% c1 z- J2 r
公都子說:“冬天則喝熱湯,夏天則喝涼水,那麼飲食是由外在的天氣所決定的嗎?
/ T8 d% m, T( Z. d% H |